首页 / 政策宣传 / 社会保险 / 正文

满足多样需求 共书养老金融大文章

——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时间:2024-03-14 09:16

2023年10月底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及养老金融,为我们探索金融与养老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指明了方向。养老金融指围绕社会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2021年《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提出,养老金融主要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面。

2022年11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从基本养老保险到企业年金及个人养老金,为人民群众的养老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写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有利于扩大养老金规模,也为满足群众日趋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供保障。

扩充养老金积累来“享老”

深化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化养老金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手段在保障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如何将金融与养老结合起来的?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有什么重要意义?

董克用: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已达95%。考虑到2009年起才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短短十余年间,这么高的社保覆盖率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财政对于养老金的补贴不断提高,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将增加20元。由于个人缴纳的金额相对较少,大部分社保待遇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

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约为44%,对于普通退休人员而言,这样的收入水平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希望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养老金水平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应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加快发展个人养老保险。

2018年5月,我国在福建省、上海市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推出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缴费环节,纳税人购买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时,其缴费支出可以按照一定额度给予扣除。2022年10月25日,我国正式推出个人养老金体系。这一体系通过银行、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使老百姓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该体系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个人在累积养老金时不需要缴税,在取出资金时按3%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个人既可以在国家和雇主的支持下享受相关养老金待遇,又可以通过第三支柱增加额外的养老资金。

对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即通过在职年轻一代的缴费,来支付已退休一代的养老金。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退休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而在职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这一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较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国家都在探索有效的应对之策。其中一个广泛的共识是,在现有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基础上增加积累型养老金制度。年轻一代在缴纳现收现付养老金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个人储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积累资金。与现收现付制度不同,在积累型制度中,个人缴纳的养老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等金融手段进行投资,以确保资金的长期增值。通过深化养老金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养老金体系,并通过金融手段为之提供支撑,可以保障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人民的退休生活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加大产业激励助“适老”

寻求新解决方案,开发与养老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激励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养老服务领域

记者:在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下,您认为我国养老金融的总体发展处于什么水平?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董克用:首先是养老金金融方面,根据2023年《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养老金资产规模累计15.01万亿,占GDP的比重为12%。这个占比不够理想。在发达国家,积累型养老金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模式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资本市场对长期资金的渴求显而易见,而积累型养老金恰恰能够提供这类资金,从而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要求我们采取措施,加快积累型养老金的累积过程,确保制度框架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养老服务金融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尽管老年人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富,但很多老年人并不清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比如国民养老保险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将未来的服务和现在的产品挂钩。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产品在为老年人提供未来保障的同时,也为年轻人规划退休生活提供了有益途径。如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养老需求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我们普遍认为适宜的养老方式为“9073”,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种模式在当下的老龄化阶段是适应的,因为现在增加的老年人口大多是相对年轻的老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将迎来一批高龄老人,届时,养老机构的需求和压力将会显著增加,寻找物美价廉的养老机构将变得愈发困难。养老院与房地产开发不同,不能通过向个人出售来收回投资。这要求我们必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开发与养老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激励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养老服务领域。此外,养老行业的工作性质使得人员流失率较高。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加入养老服务行业、提高工作的吸引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的综合运用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为养老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如对进口高质量护理设备、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提供补贴。

创新金融服务更“惠老”

在资本市场不佳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感到迷茫。应从制度和金融机构两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记者:您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实施后,购买者该如何进行投资,确保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

董克用:今年一月份,人社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投资者而言,面对全面推广后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合理投资,以确保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

从试点一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开户人数众多,但实际上投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不佳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会对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感到迷茫。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制度和金融机构两方面寻找解决方案。首先,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对于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部分制定更为优惠的税收制度。其次,金融机构应当在产品和服务上下更大的功夫,提供更加适合老百姓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向投资者解释清楚不同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合理选择。比如,对于快要退休的人来说,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型产品可能更为适宜;年轻投资者可以适当承担更高的风险,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金融机构可以学习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投资者提供默认选项,简化投资流程,让专业机构帮助投资者管理养老金,减轻个人的负担。